陆渊雷
先要知道解剖生理上的脾,是西医心中的脾,不是中医所说的脾。西医心口中的脾,西文叫做Spleen,是个卵圆形的东西,位于左边季肋(即软肋)之部,大小略如腰子,柔脆得很,甚易破裂,里面血液很多。这东西在人身上究竟有什么用处,现在那班生理大家,还没有弄清楚。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123.html
有人说他制造白血球,有人说他毁灭红血球,也有人说他把血液中蛋白质的老废成分变成尿酸,议论纷纷不一。但是制造白血球,是淋巴腺的职司。红血球又是血中极重要的成分,无毁没的必要。若说Spleen的作用,就是这么几种,那就成了个赘物,简直可以不必有啦。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123.html
可是人害起病来,这东西却非常高兴,往往要参加病变工作。凡是发热的病,他总是兴高采烈,胀得肥胖胖的,好叫病人增加些痛苦,这就是西医常说的脾脏肿大。害疟的人,若是几个月不愈,左肋就得结成个硬邦邦的瘕块,金匮上叫他疟母,就是这东西胀大了不肯还原的缘故。外国人研究这东西的作用,牺牲了无数动物做试验品,想尽方法,还是弄不明白。桄起火来,索性把他割掉了,这动物到也不死。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123.html
人身上有了这件东西,没有着了他的光,反而生出许多病痛来,除却急性热病之外,还有什么脾血管栓塞哩,脾脓疡脾肿疡哩,巨大脾游走脾哩,都是这劳什子不安分的缘故。这样说来,Spleen这件东西,於人身上好像有损无益,不如早早打倒的好。但是天生的东西,多少总是有些功用的。不能因为科学家弄不清楚,就是硬派他也无用,看他组织是个腺体,恐怕也有一种内分泌哩。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123.html
中医的脾呢,谁知道是个消化器官,与左肋骨里的Spleen当然是绝不相干。所以《内经·灵兰秘典论》说,“脾胃者,仓廪之官,五味出焉。”《六节藏象论》说,”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,仓廪之本,营之所居也。名为器,能化糟粕,转味而出入者也。“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123.html
中医把脾胃当作消化器,把大肠当作排粪器,把小肠当作泌尿器。现在生理学发明出来,知道脾不是消化器,小肠也不是泌尿器,因为这个缘故,外人对於中医学死也不明白。像余云岫就要把中医学大骂了。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123.html
看官们,须知世界上的事物,都是先有”需要“,后有供给需要的事物。一切学术技艺,都是供给需要而产生。医学也只为供给治病的需要而产生。中医学本是先有了经效的药方,再从药效上推想出理论来。这种理论,在当时的知识范围以内,能够说出病理药效就算完事。只要治病有效,理论虽不能尽合事实,於医学的需要上,并没有缺点。这层道理,在下已经在《改造中医之商榷》里发表过了。中医的诊断治疗,都是从健体、病体各种机能的不同上定出方法来,病体机能与健体的不同,就是所谓”症状“。中医注意在症状上面,至于脏腑的名目,不过当作说明”机能变化“的学术语。所以中医的病名,以及疾病分类法,都根据症状上生出来。现在的西医,恰恰与中医成了个反比例。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123.html
如今兜转笔头,又要说脾了。中医说的脾,也是一种机能。仅仅当他是个消化器官,实际上还隔着一层靴通子,抓不着脚踝骨上痒处哩。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123.html
《内经》把脾胃代表消化器官。脾与胃,既是两件东西,这其间也得有个分别,不能马马虎虎混过去。先要知道饮食之目的,是要补充身体各组织的消耗,在幼少时期,还要供给全身发育生长的用途。食料吃下肚子去,并不是在肠胃里游历一番就算了,须把食料里的精液提出来,给肠胃收到血液里,由血液循环到全身,再给全身组织吸进去,才算达了饮食之目的。这样说来,吸收是饮食上主要作用,消化反而是吸收的预备工夫。因为食物须溶解之后,方能吸收,消化作用就是把”不溶解物“变成”溶解物“,把”不可吸收物“变成”可吸收物“。吸收作用,是肠胃中毛细血管与淋巴管的职司,毛细血管吸收的食物,直接到静脉管里;淋巴管吸收的食物,经过淋巴总管,也到大静脉里。在小肠中的淋巴管,因吸收了许多富有脂肪的液体,颜色白得像乳糜一样,与别处的淋巴不同,所以特别有个名称,叫做乳糜管。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123.html
《内经》把脾胃代表消化器,脾与胃究竟怎样分别呢?稍微加一点思索,就知道《内经》把消化作用归之於胃,把吸收作用归之於脾。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123.html
怎样见得?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123.html
因为《太阴阳明论》及《厥论》,皆说”脾主为胃行其津液“。津液就是已经消化溶解了的食物。你看《内经》当他是胃的成绩,可知古人说的胃,是指消化,说的脾是指吸收哩。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123.html
若说内脏的组织呢,因古人不开剥人体,所以不大看得着。躯壳外层的肌肉组织,是很明显的肌肉组织,吸收到食物,就长得丰腴润泽,吸收不到食物,就不免瘦削枯腊。吸收作用既叫脾,所以说”脾主肌肉“。肌肉的肥瘦,四肢上最显明,所以说”脾主四肢“。多食多痰,肌肉瘦削的人,是能消化而不能吸收,所以叫他”胃强脾弱“。说到这里,《内经》上脾字的意义,已是怡然理顺,涣然冰释。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123.html
看官们或许瞧不起《内经》,当他是一部朽腐书,经在下这样一解释,或者要化朽腐为神奇了。但是《内经》的神奇,还不止於此。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123.html
无论毛细血管、淋巴管,凡是吸收的食物,都入静脉,静脉血经右心房、右心室喷射到肺里,再经左心房、左心室喷射出来,由动脉运输到全身。所以吸收的食物,先要经过了肺,才能营养到全身组织。这个道路,《内经》也已见到。所以《经脉别论》说,”饮入於胃,游溢精气,上输於脾,脾气散精,上归於肺,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,水精四布,五经并行。“《灵枢·荣气篇》说,”荣气之道,纳谷为实。谷入於胃,乃传於肺,流溢於中,布散於外。“他说”上归於肺“、”乃传之肺“,就是说饮食先要经过肺,才能传布到全身。不过古人不知道心脏里要喷出,所以没有说到心脏罢了。(慎轩按:此二句不妥,经云,心主血脉,即古人已知血从心脏里喷出也。)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123.html
中医既把”脾“字来代表吸收作用,所以遇到了吸收障碍的病,就叫他脾病。治疗用催促组织的吸收作用的药,就叫健脾。吸收作用亢盛时,身上的水分,多数吸到了血管淋巴管里,组织就不免比较的干燥些,所以健脾药,都是带些燥性的。催促吸收作用的药,不但催促肠胃的吸收,一般也催促组织的吸收。从药效上来说,健脾与脾病,竞是泛指任何部分的吸收作用,并不限於消化器官。既不是一部分一器官的作用,若是从解剖生理的脏器里,想找一件东西,与《内经》上的脾对照,自然一万年也对照不起来。恽铁樵先生曾经说,”内经之脏腑,非实质之脏腑“,这话委实是一针见血。不愧为新中医的开山老祖,单单一个脾脏,就关系到全身机能,那里是实质的脏腑呢?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123.html
中医对准了病症用药,从药效上推究得各种病变机转,把病变机转概况起来,成立五脏的名目,及至把他解释开来,却又无一处不合生理病理,这等近情着理,执简御繁的学术,若使还有人说”灵素杀人四千年“,说”中医愈病是幸中,不吃药也为自己好“,这个人,若不是存心要破灭中医,定是未曾加以研究了。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123.html
嘴里说是脾病说健脾,实际是吸收障碍,是催促吸收。催促吸收也用不到开刀割治,那末嘴只管说脾,心里连脾的形状、大小、部位一概都不知道,於治疗上也毫无妨碍。前面说过了中医的目的,只要医好病,并不要赶着解剖生理做跟屁虫。庄子说的”得鱼忘筌“,做中医的竟可受之无愧。不过到了现今的时代,还要”戊胃己脾燥金湿土“,满嘴乱嚼,那就只好算个医匠,不能算医学。至於余云岫君到了日本去学了个Spleen,拿回来与《内经》上的脾一比较,觉得龙头不对马嘴,就胆敢泼天大骂,说”灵素杀人“,那就不能算为一个学者。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123.html
编者按:史载,西汉王莽时,为得经络实证,命医官剖解死囚而求之。以此推之,则古人未必不知解剖,则《内经》未必非先实质而后机能。恽、陆二先生文中可商榷处多在于此,然中医於当时之处境,为开新局面又何暇能面面俱到呢。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123.html 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123.html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