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·阳明经病(释四十二条)

返回目录
伤寒论阳明病释评论440阅读模式

《伤寒论》阳明病释一

阳明经病(经为六经、十二经之总称。此则与腑对举之经也,故曰经病。)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80.html

阳明之为病,胃家实也。(按《千金翼》于此句“胃家实”作“胃中寒”。影宋本《伤寒论》自注云:实,一作寒。)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80.html

此仲景阳明提纲,为伤寒成温之候也。阳明属胃,故曰胃家。胃家者,中焦也。实者,邪也。太阳寒水之邪,至此而从阳明燥化。则邪到胃经,是为阳明经病。前人乃谓阳明以腑病提纲,何也。夫既曰六经之纲,自当皆以经言。胡独于阳明而以腑言?盖不知邪之所到即谓之实,而必以坚满燥实之当下者方谓之实。故实字之不解,误即自此而起。且阳明不见有经病,而经病之清法亦自此废矣。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80.html

问曰:阳明病外证云何?答曰:身热,汗自出,不恶寒,反恶热也。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80.html

此阳明经病之始也。阳明有经腑之分,外者对里而言,腑为里则经为外。不言经而言外者,所以别于六经之经也。身热汗出,为太阳阳明公共证,惟恶热、不恶寒为阳明所独。寒水之邪当恶寒,今不恶寒而恶热,故曰反。病既反,则治亦反,应用辛凉者,不得仍用辛温矣。身热,表热也;恶热,里热也。其人到此而表里皆热也。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80.html

问曰:病有得之一日,不发热而恶寒者,何也?答曰:虽得之一日,恶寒将自罢,即自汗出而恶热也(《千金》于“发热”上无“不”字)。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80.html

此言恶寒恶热为太阳阳明分际之的然者。惟其在太阳时恶寒之甚,即可知其时将有大热而病阳明矣。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80.html

问曰:恶寒何故自罢?答曰:阳明居中土也,万物所归,无所复传。始虽恶寒,二日自止。此为阳明病也。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80.html

此言恶寒罢而又恶热,则病不从太阳解也。自罢,谓不曾解肌发表,而始之恶寒者至此自不恶寒。此可见其欲传阳明矣。土为万物所归,无所复传,治苟如法,病无不愈。此即阳明无死证之理。凡六经病,皆当以《素问·热病论》参看。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80.html

伤寒二三日,阳明、少阳证不见者,为不传也(《千金》作“其二阳证不见为不传”)。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80.html

此言病即从太阳解,而不传阳明,亦不传少阳也。太阳为三阳,阳明为二阳,少阳为一阳。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80.html

伤寒一日,太阳受之。脉若静者,为不传。颇欲吐,若躁烦脉数急者,为传也。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80.html

此言病不从太阳解,则必传阳明也。脉数急,与太阳脉之浮缓、浮紧亦相反。“一日”字,不必泥,犹曰始初云尔。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80.html

伤寒三日,阳明脉大。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80.html

此言病在太阳,脉虽浮而不大。今一日恶寒,二日不恶寒,三日且恶热,脉又浮中见大,则太阳之邪不从少阳枢转,而阳明之病势已定。三日,少阳经气也。大,即数急之象。经曰:足阳明,五脏六腑之海也。其脉大血多,气盛热壮。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80.html

本太阳,初得病时发其汗,汗先出不彻,因转属阳明也。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80.html

伤寒,发热无汗,呕不能食,而反汗出濈濈然者,是转属阳明。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80.html

此皆中阳溜经之病。凡勘阳明证,首当察其汗。如汗出不通达及始无汗,而继濈然者,皆非解病之汗,而为加病之汗也。濈濈,汗之微者,汗不通达,所出又微,则阳热内燔矣。仲景于太阳阳明分际,一再言之如此。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80.html

阳明病,脉浮而紧者,必潮热发作有时。但浮者,必盗汗出。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80.html

此言脉不紧而但浮,则邪犹向外。其阳虽盛,而卫气行阴,则阳便得和,故目合即能有汗,名曰盗汗,非虚汗也。阳明于日晡所必发热,如潮有信,故曰潮。此条重在末句“脉但浮”,为经病。文章源自杏林事典网站杏林事典-https://www.thexiaoyuan.com/80.html

阳明病,法多汗。反无汗,其身如虫行皮中状,此以久虚故也。

此以其人素有寒饮,汗又不从元府出,而渍于肌肤,则邪不自达,如虫在皮中行者,不能作汗身必痒也。

阳明病,脉迟,汗出多,微恶寒者,表未解也。可发汗。宜桂枝汤。

此言病虽及胃,而尚未离太阳也。恶寒为太阳主证,表未解指恶寒一证言。就太阳指阳明为里,就阳明指太阳为表。非谓身有热为表未解也。阳明之病,身无不热者也。因其汗出脉迟而仍恶寒,故知为太阳未罢之桂枝证。

阳明病,脉浮无汗而喘,发汗则愈。宜麻黄汤。

太阳与阳明合病,喘而胸满者,不可下,宜麻黄汤。

此亦病及胃而未离太阳者。无汗为麻黄汤主证,喘即因于无汗,若一有汗,即不喘矣。因其无汗而喘,脉必兼紧,亦必恶寒,故知为太阳未罢之麻黄证。凡病有此二证时,皆不得早用辛凉。

食谷欲呕,属阳明也。吴茱萸汤主之。得汤反剧者,属上焦也。

此言茱萸汤原可治中焦胃寒之呕。而太阳病之甚于上焦者,即防化热,则不是胃寒,故得之反剧。

若脉浮迟,表热里寒,下利清谷者,四逆汤主之。

此水寒在胃,未成实热之阳明也。邪到胃家必热,而亦有不即热者。未热仍为寒水,而水之寒惟附子足以制之。阳明病中所谓虚寒虚冷,皆指寒水在胃言。水者,饮也。饮即痰也。凡病有此二证时,皆不得误用苦寒。

阳明病,若能食名中风,不能食名中寒。

此以能食不能食为风寒之分。初病阳明时,宜有此辨别。

脉浮发热,口干鼻燥,能食者则衄。

此言能食为中风。风为阳邪,故口鼻干燥,必动营而致衄。若胃中虚冷,其人不能食者,饮水则哕。时有以水潠之、灌之等法,皆所谓与水也。

阳明病,不能食,攻其热必哕。所以然者,胃中虚冷故也。以其人本虚,故攻其热必哕。(《巢氏病源》于条首六字之下,再有“下之不解,其人不能食”九字。《千金》同。)

此言不能食为中寒。冷即寒水也。阳明以有燥屎为实热,故以无燥屎为虚冷。凡病之宜于攻者,必其病之已有实热者也。若无实热,即为虚冷。其人本虚者,谓本无燥屎之实,非谓其有当补之虚也,但教人以不可攻耳。此所谓哕皆是冷哕。

阳明病,初欲食,小便反不利,大便自调。其人骨节疼,翕翕如有热状,奄然发狂。濈然汗出而解者,此水不胜谷气,与汗共并,脉紧则愈(《千金》于此条末句作“坚者即愈”)。

此有小小战汗意。奄,忽也。欲食则谷气尚能与水敌,故水气不能胜谷,而得忽然化汗。其时转以便坚为幸,水负则土胜矣。土宜令胜,故戒妄攻。

阳明中风,口苦咽干,腹满微喘,发热恶寒,脉浮而紧。若下之,则腹满小便难也。

此亦因中风而病及胃者。脾与胃以膜相连,腹满为太阴主证。误下则太阴脾失转运之权,而少阳三焦亦失决渎之司。

阳明病,若中寒不能食,小便不利,手足濈然汗出,此欲作固瘕。必大便初硬后溏。所以然者,胃中冷,水谷不别故也(《千金》于“硬”字皆作“坚”。“固瘕”亦作“坚瘕”)。

此则因中寒而病及胃者。亦以其病尚属寒水,故水气与谷气不能分别,即不定为燥屎,而但作坚瘕。

阳明病,脉迟,食难用饱,饱则微烦头眩者,必小便难。此欲作谷疸,虽下之,腹满如故。所以然者,脉迟故也。

此言脉迟而不大不数急,知其有寒水在胃,即太阳证有未罢也。此二条亦戒妄攻。以上皆胃有寒水,或太阳阳明合病,或太阳证有未罢,皆非阳明正病也。故宜温剂不宜寒药。此后则皆伤寒成温之证矣,阳明经病之实者为火,阳明经病之虚者为水,此秘余独得之。

阳明病,反无汗,而小便利二三日。呕而咳,手足厥者,必苦头痛。若不呕不咳,手足不厥者,头不痛。

阳明病,但头眩,不恶寒,故能食而咳,其人必咽痛。若不咳者,咽不痛。(此二条《千金》于条首“阳明”上皆特出“冬”字,疑上条之“反无汗”、下条之“不恶寒”既属阳明,应即谓冬温病也)。

此言头中之病皆水气上逆而不降也。水得热助则上下行,而寒饮即化痰热。二、三日前水气向下,则小便利。二、三日后水气向上,则呕而咳。其咽之痛即因于咳,故不咳则不痛。其头之痛即因于热,故不厥则不痛。厥,谓手足冷厥,则热不外达。不恶寒而反无汗,则热不外越。此时里热已甚渐,有成温之势矣。

太阳病,发热而渴不恶寒者,为温病。若发汗已,身灼热者,名曰风温。风温为病,脉阴阳俱浮,自汗出,身重,多眠睡,鼻息必鼾,语言难出。若被下者,小便不利,直视失溲。若被火者,微发黄色。剧则如惊骇,时瘈瘲。若火熏之,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(时有以火劫发汗、烧针令其汗等法,皆所谓“被火”也。今之用滋阴药,误者与水同。用辛热药,误者与火同)。

此言风温病为辛温药所误,故特以渴不恶寒另为温病提纲。病在太阳不渴,病在太阳必恶寒,故“渴不恶寒”四字定是阳明主证。而下文之昏沉谵妄,亦一一皆显阳明经证也。仲景于温病一条如是之详且尽,而谓仲景不知春夏可乎?汗、下、火皆误,所少者清法耳。仲景所以不出方者,以清法轻重不一,非可泥定一方故也。凡人因风病热,即是风温;因湿病热,即是湿温,以证言也。冬月病热,即曰冬温;春月病热,即曰春温,以时言也。春为风,风温在春为多,而原其始,无不本于伤寒。故《伤寒论》中自有温热湿温病也。

太阳病,桂枝证,医反下之,利遂不止。脉促者,表未解也。喘而汗出者,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。

此言本太阳病之宜于辛温者,一经误下,则邪陷阳明之里。而又脉促,喘,汗,则尚有阳明之表。必以此汤两和其表里也。邪陷是实不是虚,所谓实者,即邪热也。故即当以辛凉解之。此汤乃仲景治温病之辛凉轻剂,可取以作阳明主方。

太阳与阳明合病,必自下利,葛根汤主之。

太阳与阳明合病,不下利但呕者,葛根加半夏汤主之。(《千金》于此二条自注:用葛根汤,一云葛根黄芩黄连汤。)

此不言合病为何证,而但以下利言之,则病偏于阳明矣。

阳明病,脉浮而紧,咽燥口苦,腹满而喘,发热汗出,不恶寒反恶热,身重。若发汗则躁,心愦愦,反谵语。加温针必怵惕,烦躁,不得眠。若下之,则胃中空虚,客气动膈,心中懊憹,舌上苔者,栀子豉汤主之。(时汗法以附子、乌头,下法以巴豆、小丸子,再有烧针、火劫等法,实皆非法也。故以此救之。)

此言其人阳明证具,即当用清以去其热,而当时治法所少者独在清耳。仲景出,而有清法,于是阳明无死证。故芩、连、膏、知、栀子、黄柏,皆为经病所不可少。“心中懊憹”者三句,语意当在“汗”、“下”、“温针”之上。

阳明病,下之,其外有热,手足温,不结胸,心中懊憹,饥不能食,但头汗出者,栀子豉汤主之。

此申说懊憹一证,以见热之不独在外也。懊憹,即谵语之渐。饥不能食,即躁烦之征。

三阳合病,腹满身重,难以转侧,口不仁而面垢,谵语遗尿。发汗则谵语甚,下之则额上生汗,手足厥冷,白虎汤主之。(《巢氏病源》“讝”俱作“諴”。《千金方》“讝语”俱作“谵语”。)

此仲景特出“谵语”两字,举阳明之重证言也。病至此,阳盛而阴必虚矣。白虎之治,所以防阴之将虚,惟用清法可使液自不减。盖欲阴之不虚,必撤其阳实。不用白虎,则实之不去,虚即难保,可惧哉!白虎汤主之,语意在“汗”、“下”之上。

三阳合病,脉浮大上关上,但欲眠睡,目合则汗。

此言关上为少阳部分,其脉弦大可知。

若渴欲饮水,口干舌燥者,白虎汤主之。

此又以“渴欲饮水”为温病的据,且必于口舌验之。

伤寒,脉浮滑,此表有热、里有寒,白虎汤主之。

此言“表有热”为外热,“里有寒”即里热也。表之寒已化为热,而里之水仍得云寒,故寒即是热。于何知之?于浮滑脉之见于气口者知之也。滑者,痰热之脉也,就表指胃为里。

伤寒,脉滑而厥者,里有热也。白虎汤主之。

此为热厥而非寒厥。阳盛于内,格阴于外也。于何知之?即于既厥而脉仍滑者知之也。“里有热”、“里有寒”皆主白虎,可知言寒之即言热矣。此厥阴之危证。里亦指胃言。

伤寒,脉浮,发热无汗,其表不解者,不可与白虎汤。渴欲饮水,无表证,白虎汤主之。(《千金》人参白虎汤即系此条下。)

此白虎汤禁也。仲景每用一方,必言一方之禁者,欲得一方之利,必绝一方之弊,六经皆然。“表不解”义见前。

伤寒,无大热,口燥渴,心烦,背微恶寒者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

此言肌表无大热、背且微恶寒,则热全入里,而外几不见有热矣。里热之甚者,其表热必转微,而口燥心烦则甚。

服桂枝汤,大汗出后,大烦渴不解,脉洪大者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

服柴胡汤已,渴者属阳明也。以法治之。

此言发表之后,大烦大渴,脉又洪大,则阴之被劫甚矣,故非用白虎清之不可也。“以法治之”者,亦不外乎清耳。

伤寒若吐若下后,七八日不解,热结在里,表里俱热。时时恶风,大渴,舌上干燥,而烦欲饮水数升者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

此又因吐、下之误,而阴之被劫者益甚也。此时舍白虎之清,无救阴之法。使其早用白虎,亦何尝必见此危证耶?烦渴是白虎证确据,热极则生风,此之恶风直欲引动内风,而将见痉厥矣。

若脉浮发热,渴欲饮水,小便不利者,猪苓汤主之。

此与五苓散同法,皆以饮水多而为水逆者用之也。五苓于利水中兼发表,此汤于利水中兼顾阴,然必溲少者乃可用。

阳明病,汗出多而渴者,不可与猪苓汤。以汗多胃中燥,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。

此言阳明主津液所生病,水从汗出,即不可再由溲去,故如猪苓之利水即宜慎之。

阳明中风,不得汗,其人嗜卧,一身及面目悉黄,小便难。

阳明病,无汗,小便不利,心中懊憹者,身必发黄。

阳明病,被火,额上微汗出,小便不利者,身必发黄。

伤寒,瘀热在里,身必发黄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。(连轺是连翘根。)

伤寒,身黄发热者,栀子柏皮汤主之。(柏皮,谓黄柏连皮用。)

此以上皆言发黄者,必无汗。若有汗,即不能发黄。亦犹有汗之即不喘耳。无汗而喘,必发其汗;无汗而黄,必去其热,一理也。小便之有无,亦同若黄、汗,则别为一证。

伤寒,发汗已,身目为黄。所以然者,以寒湿在里故也。以为不可下也,于寒湿中求之。

此言黄有阴阳之别。凡阳黄色鲜明,阴黄色淤晦。若是寒湿,即为阴黄。此仲景教人辨证之法。

阳明病,口燥,但欲嗽水不欲咽者,此必衄。

此言热甚致衄,而病亦有可解之机也。血之与汗,异名同类,不得汗而得衄,郁热一清,病亦可解。仲景所以有“衄乃解“之训也。凡病之有斑疹者,未始不因不衄之故。

阳明病,欲解时,从申至戌上。

此以申酉即日晡所,是为阳明王时,病气得经气之助乃解,然此惟经病能之。若一入腑,则当其王时正狂谵益甚时矣。所以治阳明者,必使在经得解,不至入腑,乃为上手。若果于此去病,不见此后危证,愿病家勿但谓其能愈小病而忽之。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
确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