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浮数脉,应当发热,而反洒淅恶寒,若有痛处,当发其痈。 凡外证初起,必先恶寒,此其大较也。盖痈之所由成,血络闭于寒湿,而营气不通。营郁生热,脉乃浮数,血以凝涩而内停,则阳气不能独行于表分,此所以当发热...
第四卷 ·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
夫呕家有痈脓,不可治呕,脓尽自愈。 此为热郁伤络之证,与寻常呕吐不同。师但言呕家有痈脓,正不知其在肺在胃,《伤寒·太阳篇》云:“凡服桂枝汤吐者,其后必吐脓血也。”按肺痈之为病,始萌可救,脓成则死。则此...
第三卷 ·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第十六
寸口脉动而弱,动即为惊,弱则为悸。 此寸口,当以手太阴之第一部言,非以全部分言也。寸口之脉,世称左心而右肺,其实心寄肺藏之内,原不必强分左右也。寸口之脉,暴按则动,细按则弱,盖仓卒之间,暴受惊怖,则心...
第三卷 · 黄瘅病证并治第十五
寸口脉浮而缓,浮则为风,缓则为痹,痹非中风,四肢苦烦,脾色必黄,瘀热以行。趺阳脉紧而数,数则为热,热则消谷,紧则为寒,食即为满。尺脉浮为伤肾,趺阳脉紧为伤脾。风寒相抟,食谷即眩,谷气不消,胃中苦浊,浊...
第三卷 ·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
师曰:“病有风水,有皮水,有正水,有石水,有黄汗。” 风水,其脉自浮,外证骨节疼痛,恶风。皮水,其脉亦浮,外证跗肿,按之没指,不恶风,其腹如鼓,不渴,当发其汗。正水,其脉沉迟,外证自喘。石水,其脉自沉...
第三卷 ·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第十三
厥阴之为病,消渴,气上冲心,心中疼热,饥而不欲食,食则吐,下之不肯止。 此与《伤寒·厥阴篇》同,予向以为非一时并见之证,此特为厥阴本病言之耳。至于消渴,是殊不然,消渴所以起于厥阴者,始于肝藏血虚,血虚...
第三卷 · 痰饮欬嗽病脉证治第十二
问曰:“夫饮有四,何谓也?”师曰:“有痰饮,有悬饮,有溢饮,有支饮。” 问曰:“四饮何以为异?”师曰:“其人素盛今瘦,水走肠间,沥沥有声,谓之痰饮。饮后水流在胁下,欬唾引痛,谓之悬饮。饮水流行,归于四...
经方例释上(第一部分)
( 经方例释上,包含甘草汤方,甘草麻黄汤方,桂枝甘草汤方,甘草麻黄汤方,桔梗汤方,大黄甘草汤方,甘草干姜汤方,芍药甘草汤方,甘麦大枣汤方,甘草荠苨汤方,紫参汤方,甘草粉蜜汤方,茯苓杏仁甘草汤方,麻黄汤...
经方通例
经方用名例 一、服:亦曰饮,分汗、吐、下、和四法。桂枝、麻黄,汗也;瓜蒂、栀豉,吐也;承气、陷胸,下也;白虎、四逆、理中、柴胡,和也。 二、含:口、齿、喉、舌宜之,苦酒汤宜也。 三、灌及吹:卒死、窍闭...
第二卷 ·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
肺中风者,口燥而喘,身运而重,冒而肿胀。 《内经》言肺风之状有三,一曰多汗恶风,即太阳中风证象,杂病亦有之,盖即痉湿暍篇所谓“脉浮,身重,汗出,恶风”之防己黄耆汤证。汗欲泄而风从毛孔相薄,故恶风。风中...
15